“是姑娘会挑人,庄子里住着的都也不错,这两个且合了老身的眼缘,便带进来宅子里伺候着,当不得姑娘这般夸奖。”
汪嬷嬷似乎是想起什么,便说道:“曼儿还有个哥哥,如今在武馆跟着洪教习学武,前些日子回庄子,遇着老身,求了老身一件事。”
“哦,何事?值得嬷嬷为难?”
汪嬷嬷听了喜娘的话,便看向汪济曼,说道:“曼儿,把你哥哥当日说得的话,说一遍给姑娘听听。”
汪济曼跪下说道:“姑娘,奴婢哥哥说想要去西北边塞参军,搏个前程,好报答姑娘的恩情,若是有个好歹,求嬷嬷好生待奴婢,让奴婢好生伺候嬷嬷。”
喜娘听了说道:“如今大康盛世太平,塞外并无战争,去参军倒也不错,不过怕也积累不了什么战功,比在这西北小城待着要强,既然你哥哥求到嬷嬷面前,自是准他前去,过两日嬷嬷随我去一趟武馆,瞧瞧武馆可还有其他人愿意,一并去了,也好有个照应。”
翻了日,喜娘便带着汪嬷嬷去了洪定武馆,如今武馆且依旧是入不敷出,全靠其他几家铺子贴补,冯喜儿自生了洪磊儿,也跟着到武馆里管着后院的事。
喜娘来的时候,小子们已经开始练武,后院冯喜儿带着几个婆子在整理东西,瞧着喜娘来了,冯喜儿撂下手里的活,专心接待喜娘。
喜娘坐下喝了口茶,说道:“如何还要亲自动手,武馆自有丫鬟婆子,磊儿那小子在何处?”
当日洪壮替那伯爵府寻得春溪,自是得了不少银子,如今磊儿年岁尚小,冯喜儿竟是舍得。
“哪里又值得说嘴,磊儿被抱去给几位老师傅那了,长得壮实着呢,几位老师傅争着要收徒弟。”
略和冯喜儿聊了几句,喜娘便也说了此行的目的,冯喜儿自是不敢做主,便亲自去练功的院子请洪壮过来,喜娘便把曼儿哥哥的事讲了出来。
原武馆里是只收十岁以下的孩子,正是长经筋骨的时候,后来喜娘又陆续收了几批乞儿,年岁稍长些,那曼儿的哥哥便是其中之一。
洪壮听了喜娘的话,知道这不该自己拿主意,便带着喜娘去了练武的院子。
如今深秋之际,院子里小子们皆赤裸着上身,见喜娘进来,有些年岁大的,慌得去寻衣裳,穿戴整齐后,喜娘便坐下开始问话。
“你们中间谁是铁头?”
喜娘说完,只见一个小子走来出来,跪在地上说道:“姑娘,小的是铁头。”
“听说你想要去边境参军?”
叫铁头的小子却是没有怯场,恭敬地答道:“是,姑娘,小的想要去军中混个名声,好回报姑娘救命之恩。”
喜娘并没有接这话,而是看向其他人,说道:“在场的,十六岁以上的可还有想要一同去军中的?”
等了半刻,陆续有几位站出来,喜娘瞧着竟是有五六个人,皆是十六岁左右,想来几人是提前商议好的。
见此喜娘也不再多说什么,而是介绍了一番大康军队的军制,以及关外的一些事情。
正值王府去关外的商队启程,几个小子便跟着去了,另外喜娘又安排了几个机灵的小子跟着木家之人一起去往关外。
此次王府的商队里不仅有木家之人,还有梁州城许家的人,那商队的主事人对喜娘倒也客气,当初梁王爷将茶庄留给喜娘,自然是更看重喜娘,那商队主事并不敢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