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喜娘给大同牧场的信也传开了,她知道自己的身份迟早会暴露,那洪指挥使既能查到,让人知道也不过是时间问题,如今有洪指挥使撑着,索性便让大同牧场的大山,大河将晋宁县主来武成关的消息散了出去。
一时间武成关内,消息如春风过野,百姓军队皆得知了这一消息。
此事也引起了骚动,好在武成关本就是行军伍之制,但也耐不住百姓们的热情,只想见一见这位西北的恩人,战事如今方过了一年多,曾经的绝望与悲惨还历历在目。
喜娘原想着让事情发酵几天,可见着如此情形,只得出来见众人,东来客栈顿时被围得水泄不通,其借用了客栈的顶楼平台,一身男儿装扮,安抚众人,然后当众放下发髻,青丝垂下,亮出女儿身。
许多百姓乃是跪地磕头,嘴中皆是感谢的话,喜娘站在楼上,看着街上跪满的百姓,心中羞愧难当,她当日未曾见过战时的残酷,如今却是见识到了。
原本且要说上两句鼓舞的话,却是鲠在喉中,一时说不出来,只心里暗自叹到她做的还不够多。
不时,官府的人赶了过来,一众衙役一字排开,为首的大人,喜娘倒是没见过,不过瞧着这阵仗,怕也是来头不小。
在衙役的驱散和喜娘的劝说下,众人方才散去,而那位大人也带人来进了东来客栈,客栈的掌柜的和善的上前招呼,被那位身边的侍从挡了去。
喜娘听着下面的动静却并没有下楼,若说这武成关里有谁算得上可靠,怕只有那位洪大人和穆荀阳了,穆荀阳是王爷名单上的人物,而那位洪大人则是被梁王爷重点圈出来的人物之一。
三关城,三位指挥使虽各司其职,却又是一体,如今关外戎族暂且俯首称臣,两国也通了商路,但边境依旧是苦寒之地,战事也是随时都可能会起……
楼下那位大人倒是沉得住气,半晌见喜娘并未下楼,也并没有生气,待人群疏散完全后,便带人离开了客栈,这倒是让喜娘多看了几眼。
东儿陪着喜娘,问道:“县主,这是什么意思?”
“管他什么意思,咱们只不出客栈,就没人动的了咱们,等那位洪大人定了主意,便请他派人护送咱们回白林城,这一来一回,怕是要耽误不少时间。”
……
喜娘也正如她所言,一直待在东来客栈,有人把帖子递到了客栈,喜娘瞧着也没去管,前前后后几波下来,倒也让喜娘摸出来几条道来。
这武成关的势力就有好几方,商署司那些背后的人物皆来头不小,个中繁杂暂且不论,只谈这武成关官场上,洪大人作为指挥使,自然身边有一群拥护者,另外四位副手皆各有山头。
不过这面上的东西都是别人让她看见的,至于背后又如何,自是不得而知。
转眼便到了九月中旬,这天掌柜的亲自来上门,原是官府的人来请。
喜娘知道这生意算是成了,倒是比她想的要早些,坐进了官府的官轿,被抬去了官府衙门。
等喜娘见着人时,倒是没想到这般大阵仗,别说这一水的官服穿着,倒是威风,各家又多是武将出身,颇有种上了梁山的劲儿,只是喜娘终究小瞧了这些个官老爷。
便是洪大人一人的嘴,她且对付不过来,这一排的人物更是吵得她头疼,最后生意倒是签了,却也没讨多少便宜,自然也是有她故意放水的缘故。
关于商署司的名额,因着都是向朝廷报备,记录在案的,所以喜娘想要进来,势必会顶别人的位置,至于谁是那个倒霉蛋,喜娘并不关心,左右是这群官老爷们的事,另外三关城的庇护,这可大可小,最终定的是三关城抽调三十人的小队,看顾左右,这三十人也是轮流抽调,不会给喜娘机会。
至于鸭绒被服的生意,银钱上赚头并不太多,当然这也是喜娘自认为的,便说一两一套的马甲,五两一床的鸭绒被赚头也不小。
官府一次定了五千套鸭绒马甲,一百床鸭绒被,另外喜娘又推荐了厚重款的鸭绒服,三两一套,也被定去了五百套。
下了单了,喜娘也不再多待,官府那边也是催着她赶紧回去,如此喜娘便带着那抽调来的三十位官兵回了白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