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巴巴

繁体版 简体版
剧情巴巴 > 云暮过后长明天 > 第37章 各坏心思

第37章 各坏心思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刚下朝,李文英往吏部衙门走,还没到地方,一个小太监跑过来,说:“大人,您赶紧看看去吧,有人正闹着呢。”

吏部里面几个人正大声吵着。

“不可改制,祖宗定下的规矩怎么能这么容易更改?”

“就是,陛下定是受中书蛊惑。”

“一旦裁撤,人手一定会不够用。”

旁边有人嘀咕说:“不会把咱们撤了吧?”

李文英去了就看见几个人围成一圈正吵着,李文英严肃地说:“都不去做事,有这么清闲?”

一个人站出来,正气凛然的样子,说:“大人,您可要给陛下提个醒,官员裁撤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轻易决定啊。”

李文英也不着急,说:“陛下还没做决定,你们着急什么?”

李文英接着坐下来,说:“老夫这一大把年纪了,早就不中用了,等到什么时候拿我开刀,我都不急,你们着什么急?。”

其他人一听,更着急了,说:“大人,您这...”

另一边,户部。

曹汝阳正坐在桌前处理事情,一个跑进来,说:“尚书大人,有两位工部的大人想见见您。”

曹汝阳头也不抬,说:“喊进来吧。”

两个人进来后就笑着脸,说:“曹尚书果真勤勉啊。”

这两个人一个高瘦,一个矮胖。

曹汝阳放下笔站起身也笑呵呵的,说:“两位怎么来我这户部了?”

转头对旁边伺候的人说:“你们先出去,别人旁人进来。”

屋里就剩了三个人,曹汝阳笑着说:“二位有何指教?”

高高瘦瘦的那个人说:“哪里敢谈什么指教,如今中书提出裁撤人手,这次是想请尚书大人给我们二人指一条明路。”

另一个人从袖子里掏出几张地契,估摸着得有十张左右,放到曹汝阳手边,说:“还请大人可怜可怜我们二人。”

曹汝阳收起笑脸,说:“两位大人这像什么样子,就算中书有了这个打算,大人栋梁之才,用不着担心这些。”

曹汝阳又叹了口气,说:“不过,我听说大理寺和御史台已经裁了一批人下去,难保这把火烧不到咱们这里。”

旁边两个人更担惊受怕了,说:“大人,大人您得帮帮我们啊。”

说着把地契塞到曹汝阳手里,曹汝阳又笑着把地契收起来,说:“二位大人才能卓著,不必多虑。”

在后宫花园里,肃文帝正和皇后说话。

“这几日朝廷事多,倒是不得空来看你们了。”

皇后说:“陛下在冬日节假时也不歇着,总是见中书的大臣们,入春了还是整日忙着,陛下要注意身体啊。”

皇帝看了皇后一眼,说:“朕会注意的。”

皇后问:“臣妾听说朝堂要改制,陛下可下定决心了?”

皇帝不说话,皇后只好接着说:“陛下是天子,忙些也是有的。”

肃文帝看了看四周,说:“孩子们呢?”

宋皇后说:“刚才还在的,估计又是跑别处玩了。”

在不远处的小石桥上,跑来一个孩子,宋皇后说:“盈儿,慢些。”

肃文帝说:“怎么不见高熙,你熙哥哥呢?”

“熙哥哥被樊娘娘喊回宫念书了,儿子只能自己一个人玩了。”

宋皇后教育他说:“整天玩,也不知道和哥哥一样多念书。”

高盈又笑着跑另一处捉蝴蝶去了,肃文帝看着高盈的背影出神。

“陛下?”

肃文帝回过神来了,说:“盈儿还小,贪玩也是正常,这几天朕不得空,你就多陪陪他。”

“是。”

全福走近,说:“陛下,中书几位大人求见。”

“知道了,朕一会儿就过去。”

中书几位大人又是劝皇帝下定决心裁撤官员,肃文帝听了一两个时辰他们才走。

几位大人走后,全福问:“陛下在年节时就有心裁撤官员,可现下一直听着官员们吵着,为何迟迟不下令?”

肃文帝捶捶自己的背,说:“不着急,先看李文英和曹汝阳能有什么花样。”

肃文帝喝了口茶,说:“去弘文馆看看。”

弘文馆里,文长明看着史书,季云暮突然走过来,文长明赶紧把书合上。

季云暮把书拿起来,看了看名字,说:“还看这么老的书?”

“闲着没事,随便翻翻。”

季云暮搬来个椅子坐下来,说:“还说闲,等过几天把你裁下去,没了俸禄你就去喝西北风。”

文长明说:“横竖是冲着李文英和曹汝阳的势力去的,这把火烧不到这里。”

“你心里倒是清楚。”

一个小太监跑进来,说:“两位大人,陛下来了,请诸位大人到正堂议事。”

文长明和季云暮刚进来,看见有人正和皇帝说这话,便行了个礼到一旁站着。

“眼下不可操之过急,尚书六部如果有异议,此事很难开展下去。”

皇帝点点头,看向站在一旁的两个人,说:“这些日子总是听上了年纪的老头子说话了,你们年轻些的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也给朕说说。”

“云暮你说说。”

季云暮说:“这几天是有些人心惶惶,都担心有一天被裁撤下去,不过这也证明了朝中尸位素餐,德不配位者不在少数。”

“文长明。”

文长明想了想,说:“陛下若想一锤定音,说服一些顽固的人,不如先做些效果出来,看到了功绩,一些顽固的人或许就会赞成裁撤。”

皇帝来了兴致,问:“你怎么想的?”

“臣曾了解到刑部和大理寺关押了许多人,有些是案犯,自然是理所当然,而更多只是些和案件有牵连的人,押着他们是为了以防万一,但每天养着他们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既不是案犯,不如让他们交纳保金换回自由,如此下来,刑部和大理寺的人手就会空出来。”

“接着说。”

“有个正当理由就可将空出来的人手或裁撤或远调,如果顺利,大理寺和刑部的事务会处理得更快,朝中一些反对裁撤的人或许会因此同意裁撤官员,进行改制。”

霍大人在一旁听后,说:“陛下,长明所说应该可行,大理寺和刑部向来事务繁杂,以此为例子确实不错。”

皇帝说:“是不错。”

转头对全福说:“一会儿让刑部尚书郑玉来见朕。”

在昭文殿,皇帝正向郑玉问话。

“各地案件呈上来,连同案犯一同押解进京,有时就算大理寺与刑部一同复核也忙不过来,等到秋审之时,内阁、九卿、科道与詹事一同复核,更是繁杂。”

皇帝问:“受牵连的人呢?”

“因受牵连,即使不是正犯,也会扣押多日,的确会因此造成狱中人手庞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