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毗舍佉弥伽罗母。多闻者,是久寿多罗。住慈[定]者,是奢摩啰帝。静虑者,
是郁多罗难陀母。施上味者是斯巴伐沙扣利亚女。看病者,是须毗耶优婆夷。不动
信者,是迦帝耶尼。可倚信语者,是那拘罗母居家女。随闻得信者,是迦罗优婆夷。
注1 此品参照阿罗汉具德经(大二、八三一)
2 参照一~四增三(大二、五五七a)S.vol.1,P.63;S.vol.2,P.155。
3 参照A.vol.4,pp.91,187,392。
4 慧、底本虽是Sanna,但应作如暹本panna。
5 参照增三(大二、五五八c)A.vol.2,p.164。
6 参照增三(大二、五五九c)。
7 参照增三(大二、五六0a)。
第十五 无 [有是]处品
一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具足正见者认为诸行是常,无是处。诸比丘!
然则,亦有是处。
27 谓:凡夫认为诸行是常,则有是处。
二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具足正见者认为诸行是乐,则无是处。诸比
丘!然则,亦有是处,谓:凡夫认为诸行是乐,则有是处。
三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具足正见者认为诸法为我,则无是处。诸比
丘!然则,亦有是处,谓:凡夫认为诸法为我,则有是处。
四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具足正见者会杀害其母,则无是处。诸比丘!
然则,亦有是处,谓:凡夫会杀害其母,则有是处。
五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具足正见者会杀害其父,则无是处。诸比丘!
然则,亦有是处,谓:凡夫会杀害其父,则有是处。
六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具足正见者会杀害阿罗汉,则无是处。诸比
丘!然则,亦有是处,谓:凡夫杀害阿罗汉,则有是处。
七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具足正见者以恶心出如来血,则无是处。诸
比丘!然则,亦有是处,谓:凡夫以恶心出如来血,则有是处。
八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具足正见者会破僧伽,则无是处。诸比丘!
然则,亦有是处,谓:凡夫会破僧伽,则有是处。
九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具足正见者会指摘他师,无是处。诸比丘!
然则,亦有是处,谓:凡夫会指摘他师,则有是处。
28 一0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于一世界,有二应供、正自觉者非前非后
出世,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谓:于一世界,有一应供、正自觉者出
世,则有是处。
一一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于一世界,有二转轮王非前非后出世,无
有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谓:于一世界,有一转轮王出世,则有是处。
一二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女人为应供、正自觉者,则无是处。诸比
丘!然则,亦有是处,谓:男子为应供、正自觉者,则有是处。
一三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女人为转轮王,无是处。诸比丘!然则,
亦有是处,谓:男子为转轮王,则有是处。
一四~一六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女人可为[帝]释……乃至……可
为魔罗……乃至……梵[天],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谓:男子可为[帝]
释……乃至……可为魔罗……乃至……梵[天],则有是处。
一七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身恶行者生起可爱、可乐、可意之异熟,
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谓:身恶行者生起非爱、非乐、非可意之异熟,
则有是处。
一八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语恶行者……乃至……
一九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意恶行者生起可爱、可乐、可意之异熟,
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谓:意恶行者生起非爱、非乐、非可意之异熟,
则有是处。
二0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身妙行者生起非爱、非乐、非意之异熟,
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谓:身妙行者生起可爱、可乐、可意之异熟,
则有是处。
29 二一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语妙行者……乃至……
二二 ……谓:意妙行者生起非爱、非乐、非可意之异熟,则无是处,诸比丘!然
则,亦有是处,谓:意妙行者生起可爱、可乐、可意之异熟,则有是处。
二三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具足身恶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死后,
可生于善趣、天界,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谓:具足身恶行者由其因、
由其缘,身坏死后,可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则有是处。
二四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具足语恶行者……乃至……
二五 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具足意恶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死后,
可生于善趣、天界,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谓:具足意恶行者由其因、
由其缘,身坏死后,可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则有是处。
二六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具足身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死
后,可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谓:
具足身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死后,可生善趣、天世、则有是处。
二七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谓:具足语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
死后,可生于无幸处、恶趣1、险难处、地狱,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是处,
谓:具足语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死后,可生于善趣、天界、则有是处。
二八诸比丘!无是处,不可能有2,谓:具足意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
死后,可生于无幸处、恶趣3、险难处、地狱,则无是处。诸比丘!然则,亦有
30 是处。谓:具足意妙行者,由其因、由其缘,身坏、死后,可生于善趣、天界,则
有是处。
注1 依据“恶趣”前之多数语例,加上duggatim。
2 “不可能有”anuvakaso是anavakaso之误植
3 “恶趣”依暹本及前多数之用语例,而加入duggatim语
第十六一法品
一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能起一向厌背、离、贪、灭、寂静、通觉、涅
槃。云何为一法是念佛。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乃至……能起……
二~一0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起一向厌背、离贪、灭、寂静、通、觉、
涅槃。云何为一法是念法……乃至……是念僧……乃至……是念戒……乃至……
是念舍……乃至……是念天……乃至……是念出入息……乃至……是念死……乃至
……是念身……乃至……是念休息。
诸比丘!此是说,有一法,修习多修习,起一向厌背、离贪、灭、寂静、通、
觉、涅槃。
第十七种子品
一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不善法,或能倍增广大已生之不善法。
诸比丘!是即为邪见。
诸比丘!人若怀邪见,能生未生之不善法,又能倍增广大已生之不善法。
二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是能生未生之善法,或能倍增广大已生之善法。诸
比丘!是耶为正见。
31 诸比丘!人若怀正见,能生未生之善法,又能倍增广大已生之善法。
三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令未生之善法不生,或能去已生之善法,此即邪
见。
诸比丘!人若怀邪见,能令未生之善法不生,又能去已生之善法。
四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令未生之不善法不生,或能去已生之不善法。诸
比丘!是即为正见。
诸比丘!人若怀正见,能令未生之不善法不生,或能生已生之不善法。
五 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邪见,或能增已生之邪见。诸比丘!此
即非理作意。
诸比丘!人若非理作意,能生未生之邪见,又能增已生之邪见。
六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是能生未生之正见,或能增已生正见。诸比丘!即
如理作意。
诸比丘!人若如理作意,能生未生之正见,又能增已生之正见。
七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如是令有情,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
险难处、地狱。诸比丘!是即为邪见。
诸比丘!成就邪见之有情,身坏、死后,生于无幸处、恶趣、险难处、地狱。
32 八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法,能如是令有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诸
比丘!是即为正见。
诸比丘!成就正见之有情,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
九1 诸比丘!怀有邪见者之所有身业,随见而圆满,被摄受者。又,所有语业……
乃至……。又,所有意业,随见而圆满,被摄受者。又,所有思……乃至……。又,
所有希望,又,所有愿,又,所有行,彼等一切之法,生起非爱、非乐、非可意、
无益、苦。何以故诸比丘!是见恶故。
诸比丘!譬如将婆树之种子、柯萨它奇树之种子,或苦瓢之种子,播于湿地,
或吸地味,或取水味,可使彼等悉皆为苦、辛、不悦。何以故诸比丘!景种子恶
故。诸比丘!正如是,怀有邪见者之所有……乃至……。诸比丘!是见恶故。
一02 诸比丘!怀有正见者之所有身业,随见而圆满,被摄受者。又,所有语业
……乃至……。又,所有意业,随见而圆满,被摄受者。又所有思,又,所有悕望,
又,所有愿,又,所有行,彼等一切法,生起、可爱、可乐、可意、利益、安乐。
何以故诸比丘!是见善故。
诸比丘!譬如将甘蔗种子、稻种子,或葡萄种子播于湿地,或吸地味、或取水
味,可使彼等悉皆为甘、可悦、美味。何以故诸比丘!是种子善故。诸比丘!正
如是,怀有正见者之所有……乃至……诸比丘!是见善故。
注1 参照增八(大二、五八三a)。
2 参照增八(大二、五八三b)。
33 第十八末伽梨品
一 诸比丘!有一人生于世,为众人之无益,为众人之无乐、为众人之无利、为天、
人之无益、为苦而生。
其一人为谁
具邪见而见颠倒者。彼能使众人离正法而住于非法。
诸比丘!是谓:有一人生于世……乃至……为天、人之无益、为苦而生。
二诸比丘!有一人生于世,为众人之益,为众人之乐、为众人之利、为天、人之
益、为乐而生。
其一人为谁
具正见而见不颠倒者。彼能使众人离非法而住于正法。
诸比丘!是谓:有一人生于世……乃至……为天、人之益、为乐而生。
三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大罪之法。诸比丘!此即邪见。
诸比丘!诸罪以邪见为第一。
四诸比丘!我不见另有一人是,为众人之无益,为众人之无乐、为众人之无利、
为天、人之无益、为苦而努力者。诸比丘!此即末伽梨痴人。
诸比丘!譬如河口敷设网,导致众鱼之损害、苦、损伤、丧失。诸比丘!正如
此,末伽梨痴人犹如生于此之人网,导致众多有情之损害、苦、损伤、丧失。
34 五 诸比丘!劝令受不正之教,或受者,或依命而行者,彼等可生众多之非福,何
以故诸比丘!所说之教不正故。
六诸比丘!劝令受正教,或受者,或依命而行者,凡是彼等可生众多之福,何以
故诸比丘!所说之教正故。
七诸比丘!依不正之教时,施者应知其量,而非受者也。何以故诸比丘!所说
之教不正故。
八诸比丘!依于正教时,受者应知其量,而非旅者。何以故诸比丘!所说之教
正故。
九 诸比丘!依不正教时,发动精进者当住于苦,何以故诸比丘!教是不正故。
一0 诸比丘!依于正教时,懈怠者当住于苦,何以故诸比丘!教正故。
一一 诸比丘!依于不正教时,懈怠者当住于乐,何以故诸比丘!教不正故。
一二诸比丘!依于正教时,发动精进者当住于乐,何以故诸比丘!教正故。
一三诸比丘!譬如粪虽少量,亦放恶臭。诸比丘!我亦如此,有虽是少量,亦不
予赞叹,乃至下一弹指顷。
一四诸比丘!譬如尿虽少量,亦放恶臭……乃至……
一五 ……犹如痰虽少量,亦放恶臭……乃至……
一六 ……犹如脓虽少量,亦放恶臭……乃至……
35 一七 ……犹如血虽少量,亦放恶臭。诸比丘!我亦如是,有虽是少量,亦不予赞
叹,乃至一弹指顷。
第十九 不放逸品
一 诸比丘!譬如于此阎浮提,美丽花园、美丽树林、美丽大地、美丽水池,只是
少量;相反者,高地、低地、难渡之河、有株杌或荆之处,险阻之山岭,却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陆生之有情少,相反者,水生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生于人中之有情少;相反者,生于他余处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生于中国之有情少;相反者,生于边鄙之地、无智蛮民中之
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具有智慧、不愚昧、不哑、能善说与恶说之有情少,相反者,
无慧、愚昧、闇哑,不能判断善说与恶说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成就圣慧眼之有情少;相反者,具有无明迷妄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能见如来之有情少;相反者,不能见如来之有情更多。
36 诸比丘!正如此,能闻如来所说教法之有情少;相反者,不能闻如来所说教法
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闻法已而能持之有情少;相反者,闻法已而不能持之有情更
多。
诸比丘!正如此,能观察可持法义之有情少;相反者,不能观察可持法义之有
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知义,知法,且行法随法之有情少;相反者,不知义,不知
法,而且不行法随法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厌烦于应起厌背物之有情少;相反者,不厌烦于应起厌背物
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厌背而如理精进之有情少;相反者,厌背而不如理精进之有
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缘舍离而得定、得心一境性之有情少;相反者,缘舍离而不
得定、不得心一境性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能得最上食、最上味之有情少;相反者,不能得最上食、最
上味,收集[或]乞食以过活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能得义味、法味、解脱味之有情少;相反者,不能得义味、
法味、解脱味之有情更多。诸比丘!是故,今汝等应如是学,谓:我等欲得义味、
法味、解脱味。诸比丘!汝等应如是学。
37 二诸比丘!譬如于此阎浮提,美丽花园、美丽树林、美丽大地、美丽水池,只是
少量。相反者,高地、低地、难渡之河、有株杌或荆处、险阻之山岭,却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人没后而生于人中之有情少;相反者,人没后而生于地狱、
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人没后而生于天之有情少;相反者,人没后而生于地狱、生
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从天没后而生于天之有情少;相反者,从天没后而生于地狱、
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从天没后而生于人之有情少,相反者,从天没后而生于地狱、
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从地狱没后而生于人之有情少,相反者,从地狱没后而生于
地狱、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从地狱没后而生于天之有情少,相反者,从地狱没后而生于
地狱、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从傍生没后而生于人之有情少,相反者,从傍生没后而生于
地狱、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38 诸比丘!正如此,从傍生没后而生于天之有情少,相反者,从傍生没后而生于
地狱、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从饿鬼界没后而生于人之有情少,相反者,从饿鬼界没后而
生于地狱、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诸比丘!正如此,从饿鬼界没后而生于天之有情少,相反者,从饿鬼界没后而
生于地狱、生于傍生,生于饿鬼界之有情更多。
第二十 静虑品
一 诸比丘!此是利中之一向者。谓:须住于林中,须行托钵、须披粪扫衣、三衣
当足、须说法、须持律、须多闻、须成为长老、须服装完整、须眷属完全、须眷属
大。当做善男子,须容貌美、须言语和雅、须少欲、须无病。
二诸比丘!虽一弹指顷,若比丘修初静虑,诸比丘!此比丘所住之静虑并不唐捐。
彼可谓守师之教诫,能从教授,能不空享国土之施食者,何况多所作。
诸比丘!虽一弹指顷,若比丘修第二静虑……乃至……
若修第三静虑……乃至……
若修第四静虑……乃至……
若修慈心解脱……乃至……
若修悲心解脱……乃至……
39 若修喜心解脱……乃至……
若修舍心解脱……乃至……[参照二0之二]
◎一01 于身循身观而住,炽然,正知,正念而除祛世间之贪与忧……乃至……
于受循受观而住……乃至……
于心循心观而住……乃至……
于法循法观而住……乃至……除祛贪与忧……乃至……
◎一四为令未生之恶不善法不生,而生欲、而策励、而发勤、策心而持……乃至……
为令断已生之恶不善法,而生欲、而策励、而发勤、策心而持……乃至……为
令生未生之善法,而生欲、而策励、而发勤、策心而持……乃至……为了住、为了
不失、为了倍增、为了广大、为了修习、为圆满已生之善法而生欲、而策励、而发
勤、策心而持……乃至……
◎一八修欲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修精进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
……修心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修观三摩地勤行成就神足……乃至……
◎二二修信根……乃至……修精进根……乃至……修念根……乃至……修定根……
乃至……修慧根……乃至……修信力……乃至……修精进力……乃至……修念力
……乃至……修定力……乃至……修慧力……乃至……
◎三二修念觉支……乃至……修择法觉支……乃至……修精进觉支……乃至……修
40 喜觉支……乃至……修轻安觉支……乃至……修定觉支……乃至……修舍觉支……
乃至……
◎三九 修正见……乃至……修正思惟……乃至……修正语……乃至……修正业……
乃至……修正命……乃至……修正精进……乃至……修正念……乃至修正定……乃
至……
◎四七2 内有色想,外见少色或好、或恶,作如是想:我知我见胜于彼等,……乃
至……
内有色想,外见无量色或好、或恶,作如是想:我知、我见胜于彼等,……乃
至……
内无色想,外见少色或好、或恶,作如是想:我知、我见胜于彼等,……乃至
……
内无色想,外见无量色或好、或恶,作如是想:我知、我见胜于彼等,……乃
至……
内无色想,外见色,有青、青显、青现、青光,作如是想:我知、我见胜于彼
等,……乃至……
内无色想,外见色,有黄、黄显、黄现、黄光,作如是想:我知、我见胜于彼
等,……乃至……
内无色想,外见色,有赤、赤显、赤现、赤光,作如是想:我知、我见胜于彼
等,……乃至……
内无色想,外见色,有白、白显、白现、白光,作如是想:我知、我见胜于彼
等。
◎41五五3 有色观色……乃至……内无色想,外见色……乃至……胜解之为净……乃
至……
完全超越色想故,灭有对想故,不思惟种种想故,以空为无边故,具足空无边
处而住……乃至……
完全超越空无边处,以识为无边故,具足识无边处而住……乃至……
完全超越识无边处,以无所有故,具足无所有处而住……乃至……
完全超越无所有处,具足非想非非想处而住……乃至……
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乃至……
◎六三修地偏……乃至……
修水偏……乃至……
修火偏……乃至……
修风偏……乃至……
修青偏……乃至……
修黄偏……乃至……
修赤偏……乃至……
修白偏……乃至……
修空偏……乃至……
修识偏……乃至……
◎七三修不净想……乃至……
修死想……乃至……
于食修违逆想……乃至
于一切世间修不喜想……乃至……
修无常您……乃至……
于无常修苦想……乃至……
于苦修无我想……乃至……
修断想……乃至……
修离贪想……乃至……
修灭想……乃至……
八三修无常想……乃至……
修无我想……乃至……
42 修死想……乃至……
于食修违逆想……乃至……
于一切世间修不喜想……乃至……
修骸骨想……乃至……
修虫啖想……乃至……
修青瘀想……乃至……
修穿孔想……乃至……
修膨胀想……乃至……
◎九三4 修念佛……乃至……
修念法……乃至……
修念僧……乃至……
修念戒……乃至……
修念舍……乃至……
修念天……乃至……
修念出入息……乃至……
修念死……乃至……
修念身……乃至……
修念休息……乃至……
◎一0三修初静虑俱行之信根……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精进根……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念根……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定根……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慧根……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信力根……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精进力……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念力……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定力……乃至……
修初静虑俱行之慧力……乃至……
◎一一三第二静虑俱行之……乃至……
◎一二三第三静虑俱行之……乃至……
◎一三三第四静虑俱行之……乃至……
◎一四三慈俱行之……乃至……
◎一五三悲俱行之……乃至……
◎一六三喜俱行之……乃至……
◎一七三修舍俱行5之信根……乃至……
修精进根……乃至……
43 修念根……乃至……
修定根……乃至……
修慧根……乃至……
修信力……乃至……
修精进力……乃至……
修念力……乃至……
修定力……乃至……
◎一八二6 修慧力,诸比丘!是比丘所住静虑并不唐捐,可谓守师之教诫,能从教
授、能不空享国土之施食。何况多所作。
注1 参照D.vol.2,p.120。
2 参照D.vol.2,p.110;A.vol.4,p.305。
3 参照A.vol.2,p.306。
4 参照九三~一0二增二(大二、五五二c)。
5 “舍俱行”其次之底本是……Pe……与183所加者,应除去。
6 一八二底本作一九二是错误。
第二十一 静虑品
一1 诸比丘!任何人,以心想[观]大海之偏满,则所有注入海之小河,皆在彼
[心想]中。诸比丘!正如此,任何人,若修念身,多所作,则所有顺明分之善法,
即在彼中。
二2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起大厌背、起大利、起大安稳、起正念、
正智、得智见、得现法乐住、作证明解脱之果。云何为一法是念身。
诸比丘!3有一法,修习而……乃至……作证明解脱之果。
三4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身轻安,心轻安,寻、伺止息,而修习顺
明分之法至于圆满。云何为一法是念身。
44 诸比丘!修习此法……乃至……修习……至于圆满。
四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未生之不善法不生,已生之不善法令断。云
何为一法,是念身。
诸比丘!修习此法……乃至……法令断。
五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得修习,则未生之善法令生,又倍增广大已生之善法。
云何为一法是念身。
诸比丘!修习此法……乃至……广大……。
六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断无明而生明,舍我慢被断,除随眠永受害,
断结。云何为一法是念身。
诸比丘!修习此法……乃至……断结。
七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得慧之分别,得无取般涅槃。云何为一法
是念身。
诸比丘!有一法,……乃至……得……。
八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通达于多界、通达于种种界面于多界有无碍
解。云何为一法是念身。
诸比丘!修习此法……乃至……有无碍解。
45 九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能作证预流果,作证一来果,能作证不还果,
能作证阿罗汉果。云何为一法是念身。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乃至……作证……。
一0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能得慧、能增慧、能广慧、起大慧、起博
慧、起广慧、起深慧、起无邻慧、起弘慧。能多慧、起速慧、起轻慧、起聪慧、起
捷慧、起利慧、起择慧。云何为一法是念身。
诸比丘!有一法,修习多修习,则能得慧……乃至……起择慧。
一一 诸比丘!不食念身者,不食不死。诸比丘!食念身者,食不死。
一二诸比丘!已不食念身者,已不食不死。诸比丘!已食念身者,已食不死。
一三诸比丘!能断念身者,能断不死。诸比丘!不能断念身者,不能断不死。
46 一四诸比丘!缺5于念身者,亦缺不死。诸比丘!能圆满念身者,亦能圆满不死。
一五 诸比丘!忽[视]于念身之人者,亦忽[视]于不死。诸比丘!不忽[视]
于念身之人者,亦不忽[视]于不死。
一六诸比丘!忘于念身者,亦忘于不死。诸比丘!不忘于念身者,亦不忘于不死。
一七诸比丘!不习于念身者,亦不习于不死。诸比丘!习于念身者,亦习于不死。
一八诸比丘!不修于念身者,亦不修于不死。诸比丘!修于念身者,亦修于不死。
一九 诸比丘!不多所作于念身者,亦不多所作于不死。诸比丘!多所作于念身者,
亦多所作于不死。
二0 诸比丘!不知于念身者,亦不知于不死。诸比丘!知于念身者,亦知于不死。
二一 诸比丘!不偏知于念身者,亦不偏知于不死。诸比丘!偏知于念身者,亦偏
知于不死。
二二诸比丘!不作证于念身者,亦不作证于不死。诸比丘!能作证于念身者,亦
能作证于不死。
一集之一千经竟
注1 参照S.Vol.4.p.157。
2 二之数字系译者所加,此节参照S.vo1.5,p.345。
3 于此处分节系译者之私见。此节参照vo1.1,p.266。
4 三底本即为九,将此改为三系译者之私见。以下迄于本章之末,皆仿此。
5 [缺]viruddham系根据暹本而作为viraddh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