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巴巴

繁体版 简体版
剧情巴巴 > 半个朝堂皆是我弟子(科举) > 第4章 第4章

第4章 第4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王举人这才满意的点点头,不再说话了。

似乎三言两语,几个人便轻易的决定了童启的未来走向,至于童启本人愿不愿意,那便不是他们会考虑的事情了。

毕竟一个举人看中了一个小小的童生,想要收他为徒,那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吗?任谁不是感恩戴德?

他们想当然的等着童启上门,就连门口的小厮也是一脸高傲,接过童启帖子的时候,挑剔的目光如扫描仪一般上下打量着,似乎在评估对方够不够资格通报的模样。

良久,才说了句“等着”,然后转身进去了。

童启摸了摸鼻子,其实并不意外他的态度。

都说宰相门前七品官,他收到请帖本来是不打算来的,但想到今后还要在伊川县混,那还是遵守规矩,和当地的学阀打声招呼比较好。起码,了解一下同行的专业水平,将来打起来,也好作为参考。

通禀的人很快回来,低声带着他穿过几道拱门,转了几道弯,绕过一座假山石,这才终于进入了王举人宴客的地方。

在场的人十分多,似乎是在举办什么宴席,由上至下坐的满满当当,基本上穿的都是长衫,一副读书人模样。

王举人坐在首位上,被人拥捧着,心情极好的摆了摆手。

“我们的县案首来了?快,拿个坐到我旁边来。”

左右奴仆连忙抬上一张案几,并携着一个坐垫,放到了王举人的右手处。

童启盛情难却,只得坐下,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今日是王举人教徒的日子。

这……难道是我来的不巧了?

刚想着要不要换个日子再来拜访,旁边的一位学生骤然拉住了他的手。

那人醉醺醺,一副恣意洒脱的模样,劝道,“诶,不妨事,反正早晚都是一家人,有什么可避讳的?”

嗯?一家人?

童启有点懵。

在场大多都是王举人的徒弟,看到师父这个态度早就猜出了对方的想法,也乐的成全,于是纷纷配合,一会儿提什么魏昭之徒的故事,一会儿又聊起圯上敬履的佳话。

魏昭,乃是东汉有名的神童,京城任官之后千里迢迢赶往南阳拜郭林宗为师,四次为其煮药却被对方刁难,仍不改谦卑,最后被收为徒弟,成为一代大儒。圯上敬履更是出自司马迁的张良拾履的故事,也是讲述的张良偶遇黄石老人,为其多次捡鞋,最终经过考验,获得《太公兵书》的故事。

他们觉得这已经暗示的非常明显了,只要读过几本书的肯定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可偏偏童启却像是装傻一般,没有任何搭腔。

实际上,童启还真不知道这几个人到底在讲什么。

他冷汗直冒,忐忑不已,生怕自己装出的“满腹学问”被人当场揭穿。

是,他的确对古文、历史感兴趣,也读过背过几本科举必考的书,可若论文化积累,怎么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古代人读的书多!

若非系统强制性让他开书院、收徒,他自认还没有到能教导别人的程度,已经提前做好了一边教一边学,疯狂给自己补课提前做教案的计划了。因此对于这种面对面直接发送一个“超链接”,明显是什么典故的对话,即便大概猜出了意思,也怕理解的不对,不敢有任何作答。

其他人磨破了嘴皮子,见他始终不开口,也渐渐冷淡了下来。

酒过三巡,王举人终于还是忍不住,挑明了话。

“童案首如此年幼,可有师承,鄙人虽不算良师,但却有爱才之心,若收你为徒,你可愿意?”

童启这才知道原来对方打的是他的主意,见躲不了,没办法,他只得站起身,硬着头皮行了一礼,道。

“抱歉,其实我也很想拜您为师,但不巧的是,我已经有老师了。”

他有老师了?

怎么可能?

底下的人瞬间议论纷纷起来,就连一旁的温叶辞也忍不住抬眸看了他一眼。

王举人事先调查过,确定对方并无师承,登时冷了脸,还以为童启是故意推辞,不愿拜他,嗤笑道。

“童案首这话莫不是在诓骗我?不想拜师,尽可以明说,何必撒谎呢?”

“对啊,你师承何人,姓甚名谁,整个伊川县谁不知道我们王举人?岂敢跟他抢徒弟?”

周围人纷纷附和,一副“你若说不出个一二三别想离开”的架势。

没办法,童启只得再次将沧澜山神秘大佬那一套说辞给搬了出来,为了增加真实性,甚至还往里面填了一点其他的故事。

“我的确有师承,唉,说来话长,我这师父其实来头不凡,乃是道家之人。当时我一个人在沧澜山捡柴火,路遇一个樵夫在唱歌……我听他唱的十分有趣,富含智慧,便问他这歌是谁教的,如何拜师,他没有说话,只在我脑袋上敲了三下,我便猜想那意思是否是让我半夜三更时分提着束脩再去拜访?后来,我趁着月色偷偷登上半山腰,果然见有一座学院,其内坐着一个白发苍苍、胡须及腰的老道士,对方自云来自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只是偶然经过,见我诚心,便教我各种道理……”

听到这,周围的人早已经听呆了,整个愣在原地,连手中的杯盏酒水溢出,都毫无察觉。

周围的奴仆更是竖起耳朵,瞪大了眼,恨不得当场拿纸笔将这故事记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