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丫站在祠堂门口,望着天边最后一抹红霞,心里盘算着接下来的事。展销会虽然成了,可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姐,咱们现在干的这事儿,是不是有点像创业?”林二丫一边啃着不知从哪摸出来的烤红薯,一边问。
“你这丫头,哪儿学的这些词儿。”林大丫没好气地瞥了她一眼,“咱就是种地的,哪来的创业。”
江远舟推了推眼镜,轻声道:“其实她说得没错,咱们确实在做一件从无到有的事。”
王媒婆凑过来:“哎哟,你们这是要搞大动作啊?”
“是得动一动了。”林大丫拍拍手,“今晚就开会,把人召集起来,咱们得重新规划一下产业方向。”
祠堂里很快坐满了人,老李头搬了个小板凳坐在最前头,手里还拿着个本子,一副准备认真记录的样子。
“大家都知道了,这次展销会签了几家合作意向。”林大丫开口,“但光靠现有的规模和产品,撑不起这么大的订单量。”
“那怎么办?”有人问。
“扩大生产。”她语气坚定,“但扩大不是喊口号,得有计划、有步骤。”
江远舟接过话头:“客户反馈中提到几个关键点——产量不够稳定、包装不够精致、部分产品缺乏统一标准。”
“这不是明摆着吗?”一个婶子嘟囔,“咱又不是工厂,哪能跟那些大厂比。”
“正因为不是工厂,才更要下功夫。”林大丫看着众人,“我们可以先整合资源,成立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
“听上去挺厉害的,但怎么整?”老李头挠头。
“第一步,统计各家各户能提供的原材料种类和数量。”林二丫翻出笔记本,“然后我们再根据订单需求调配。”
“第二步,招募更多劳动力。”林大丫补充,“特别是懂技术、会操作设备的人。”
“第三步,改进产品。”江远舟接过话题,“口感、包装、储存方式都要优化。”
“第四步……”林二丫突然顿住,“还得考虑运输和仓储的问题吧?”
“聪明。”林大丫点头,“所以咱们得找物流合作方,建立临时仓储点。”
“听着都挺好,可钱从哪来?”一个汉子皱眉。
“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前期的合作定金。”江远舟说,“再加上一些小额贷款和村民自筹。”
“那要是亏了呢?”又有人质疑。
“那就一起赔。”林大丫淡淡道,“但我们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
祠堂里一时沉默。
老李头率先表态:“我信你们姐妹俩,我家的地愿意入股合作社。”
“我也加入!”另一个村民举手。
“算我一个!”
“还有我!”
王媒婆拍着手笑:“哎哟喂,咱桃花岭终于要有组织了!”
林大丫扫视一圈,见多数人都点了头,这才继续:“接下来,咱们分几条线推进。生产和原料由我和二丫负责;质量把控和流程优化由江先生牵头;老李头,您这边帮忙协调村民关系;王媒婆,您也别闲着,多拉点人脉。”
“哎呀,我还能干啥?”王媒婆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介绍靠谱的供应商、物流商,还有——”林大丫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打听打听赵总到底是哪路神仙。”
王媒婆脸色微变,讪笑道:“这个嘛……回头再说。”
会议持续到深夜,众人各自领了任务,陆续散去。
林二丫打了个哈欠:“姐,咱今晚能不能睡个囫囵觉?”
“不能。”林大丫拎起包,“明天一早就得去隔壁村谈原材料供应的事。”
“啊?”
“你以为成功之后就能歇着了?”她挑眉,“这才刚开始。”
江远舟在一旁轻笑:“她没说错。”
第二天一早,林大丫带着林二丫去了邻村,和几位农户谈合作。
“你们真能保证长期收购?”一位姓张的大叔皱眉,“我们这儿可是有机种植,产量不高。”
“我们要的就是品质。”林大丫递上合同,“价格比市价高一成,前提是必须符合我们的标准。”
“那行。”张大叔点头,“我可以带几个邻居一起加入。”
“太好了。”林二丫高兴地记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