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把折子拍在桌子上,殿内安静下来,皇帝说:“早朝吵,现在还吵,你们手里没各自的事情吗?”
感觉出情况不对,几人只好告退。
前脚刚走,全福后脚就进来,说:“陛下,孙昌朝大人求见。”
“传。”
孙昌朝进来后把一摞折子交上了去,说:“陛下,臣已将邵相吩咐的事务处理妥当,供陛下阅览。”
肃文帝大致看了看,说:“邵相公给你的都是些琐事,你倒是比旁人都认真勤勉。”
“邵相教导微臣从细枝末节做起,臣理应遵从。”
孙昌朝看皇帝愁容满面,说:“陛下是在为今日早朝的事苦恼吗?”
肃文帝一听,收起愁容,问:“那你怎么看?”
“微臣不敢妄言。”
“你说就行了。”
孙昌朝磕个头,说:“其实论辛苦,邵相与两位尚书大人都是为朝廷尽心尽力,但毕竟邵相的资历比两位大人都老,微臣之拙见,此次礼部有些过于逢迎两位尚书大人了。”
皇帝说:“你是打曹汝阳手下出来的,也是他保举你到的中书历练,朕原以为你会帮曹汝阳说话。”
“臣不敢,臣感念曹尚书为臣进言,但更重要的是陛下的知遇之恩,臣之所言皆是为陛下思虑。”
肃文帝一挥手,说:“行了,你先下去吧。”
孙昌朝刚转身,肃文帝突然说:“孙昌朝,你正当壮年,头上的白发却越来越多了,平常别操心太多事情了。”
“是,谢陛下关怀。”
下午,在出宫的路上,郑玉对邵相说:“大相公,今日有人听说孙昌朝在御前替您说话,不赞成曹李二人与您并排站立。”
“他不替李文英说话就罢了,也没替曹汝阳说话?”
“没有。”
邵相捻捻胡子,说:“罢了罢了,老夫也不愿意和他们争这些虚的,由他们去。”
“大相公果真心胸宽广,只不过孙昌朝他怎么就?”
邵相说:“兴许是脱了曹汝阳的钳制,有了反扑的心,左不过是这些心思。”
弘文馆中,人已经很少了。
文长明拿着折子,说:“这样能行吗?”
季云暮拍拍他的肩膀,说:“我都帮你问过霍大人了,霍大人都点头说可以试试,你还怕什么?”
折子里是文长明和季云暮翻看了过去各种大典章程后想出来的法子,将祈丰大典分成前后两部分,由曹李两位尚书分别主持,这样两方都有面子,也不用去争什么站位了。
文长明带着季云暮来到皇帝殿外,文长明把折子交给门外的小太监,说:“麻烦内官送进去,说是弘文馆对祈丰大典的章程有些修改。”
小太监进去后,说:“陛下,弘文馆送来了折子,说是对祈丰大典的章程有修改。”
全福把折子接过来,肃文帝并没有伸手接,还是低头看着其他折子,说:“你打开看看,改了哪里?”
全福打开后看了看,说:“改动不大,就是把大典分成了两部分,由两位尚书大人主持。”
皇帝听后没什么反应,说:“放旁边吧,明天礼部看了估计也不会多说什么了。”
全福让小太监先出去,随后说:“陛下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事儿。”
“有什么可看的,和那两个老人打交道这么多年了,他们打什么算盘朕心里清楚。”
小太监出来后,文长明和季云暮还在等着。
“陛下怎么说?”
“陛下收了,说明天交由礼部办,大人可放心了。”
“陛下什么反应?”
“陛下反应不是很大,但大人放心就行了。”
季云暮说:“陛下就是同意了,这就行了。”
文长明这才放下心来,和季云暮转身走了。
出宫的路上,文长明说:“陛下反应不大是怎么回事?”
季云暮说:“兴许是早就有了决断,所以反应不大?反正别再提心吊胆了,事情解决了,不用在夹缝中求生存了。”
在宫门外,云树看文长明出来了,焦急地跑过来,在文长明耳边小声说了几句话,文长明对季云暮告别后赶紧坐上马车走了。
季云暮正疑惑文长明怎么走得这么着急,文长明从马车里探出头来,说:“别忘了,明天和我去一趟大理寺。”
季家的下人走了过来,说:“公子,咱们也走吧。”
季云暮自言自语地说:“这两天是怎么了?”
下人说:“公子要是想知道,要不问问文家的其他人?”
季云暮转头一想,说:“明天,派人盯着些。”
下人犯了难,说:“公子,文家公子也是个小官家,这我也不敢啊。”
季云暮伸手对着他的头拍一下,说:“谁让你盯着领头的了,盯着他身边那个。”
“是。”
马车到了家,文长明和云树着急往内院走。
文长明边走边问:“没把他放出去吧?”
“没有,让两个身强力壮的拦着他,他也出不去。”
到了院子里,陈达正和两个下人纠缠着,想出去。
文长明赶紧过去拦住他,说:“你想做什么?”
陈达看文长明回来了,哭求他说:“小大人,这么多天了还没消息,您就带我去见见我家人行不行,就偷偷见一眼,一眼就行。”
文长明把他拉进屋里,说:“你绝对不能露面,李文英已经派了人死盯着大理寺和刑部,绝对不会让任何可疑的人见到你的家人。”
“可这么多天了,李文英心狠,如果下死手可怎么办?”
文长明对陈达打包票,说:“案子已经钉死了你,一旦你家人出事,反而会引人怀疑,只怕李文英现在只会保着你家人。”
文长明见陈达心情平复下来,说:“我明日有进大理寺的机会,会看看有没有机会联系上你家人,你现在身上有没有信物之类的?”
陈达想了想,说:“东西都在逃跑的路上掉了,这眼下也没什么信物了...”
陈达终于想到了什么,拿起笔和纸,写下了“长命百岁,福寿绵长”八个字,递给文长明,说:“我孩子出生,我找人打了个长命锁,上面有这八个字,我家人一定认得出来。”
文长明把纸收起来,说:“一损俱损,千万不能走漏风声。”
晚上,李文英府上,罗平说:“大人,曹家来人递话,说已经向陛下表明不欲与中书再争大典的站位,那您的意思是?”
李文英正练字,说:“孙昌朝到御前说话了?”
“早朝后说了,消息传得很快,中书估计也早就知道了。”
李文英对刚写的字好像很满意,高兴地说:“御前有自己的人还是好啊,想递什么话到陛下跟前都方便。”
“可孙昌朝那话?”
“诶,他的话挺对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