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巴巴

繁体版 简体版
剧情巴巴 > 高危能源适配指南 > 第37章 第三十六章

第37章 第三十六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四乐章是这部交响作品中篇幅最大的一个乐章,整体的音乐情绪是递进的,通过乐器的依次叠加、声部的由分到合、速度的由慢至快,将乐曲由下至上推向高潮,最终在辉煌中结束再现。

马勒的这部《第一交响曲》在保留古典主义时期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又具有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创新的思想,同时还具备了现代音乐中包含的作曲家个人思考的内核。这才使这部作品历久弥新,达到“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由此看来最初的标题反而成为了限制想象力的枷锁,马勒将标题删去这一行为或许也有此考量。

在手稿中,第一乐章有《永恒的春天》这样一个标题,马勒选用了他的歌曲套曲《流浪青年之歌》中的一首《今晨我穿过原野》中的旋律片段作为第一乐章主部的主题(谱例2-4),该主题后多以支声复调的形式参与到后续音乐的发展中。主部主题由引子中的单簧管声部弱起先现引出,过渡到大提琴声部,可以看出作者在此想要表达一种踏着沉稳而又雀跃的脚步走在原野上的感觉。

主部为开放式终止,结束在D大调的属和弦上,连接部直接从属调A大调开始,为副部做调性的先现。连接部的音乐材料以主部材料为主,副部材料为辅。

副部为了在音乐情绪上有所不同,将主部材料先紧后松的节奏型做了颠倒(谱例2-5),将二分音符长音放在前面,紧接二分连线四个八分上行。副部主题的第一次呈现是在第一提琴声部,与主部主题在大提琴声部的初次呈现做出对比,又同属弦乐乐器组,表示出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同出一源的关联。副部第二部分自109小节开始,这一短暂的八小节乐句更像是借由主部主题的前半部分引出,将副部主题做了二次变形,而这一形变后的主题b1也由此固定下来,在后续展开部、再现部中,副部主题都以b1的形式出现并进行展开。同时自109小节开始,乐队声部开始叠加,及至结束部,乐队齐奏将乐曲推向第一个高潮。

呈示部主、副部之间不同于传统奏鸣曲式,并没有做出较大的情绪对比,二者之间更像是用一种叙事的递进方法,将音乐情绪层层推进。将引子包含在内整体来看,这一部分的速度呈渐快状态,及至结束部速度升至四分音符232/分钟,这又与展开部回落至四分音符96/分钟的速度做出对比。

展开部为第163小节至第357小节,在导入阶段,作曲家先后以b1材料、a材料分别展开,b1材料采用重复的展开方式,a材料采用模进的展开方式。调性上采用了同主音交替大小调的方式。展开阶段开始了调性上的频繁变化,调性由D开始,经历A、bD、bA、F,之后的305至357小节回到A大调上,为再现部的调性回归作属准备。

从曲式结构上看,再现部属于倒装再现,即副部材料先于主部材料再现。再现部从358小节开始,作曲家使用b1材料在主部调性D大调上进行再现,之后再以主部主题进行再现。两次分别再现之后,作曲家又进行了第三次综合材料再现,在这一乐段中,a、b材料不再分别出现于不同声部,在另一材料再现时作支声复调一用,而是在同一声部连接为完整的主旋律,作曲家借此展示出了他高超的旋律编织技法,与乐队编配思维。

从音乐情绪上来看,再现部又属于动力再现,再现第一句以圆号吹奏c材料,吹响再现的“号角”。整体配器上不再是弦乐器组与木管乐器组的对比,而是两个乐器组声部的融合,其间铜管在其中起情绪的推动作用,在逐渐高昂的情绪中,复杂的声部减少,不同的乐器被用来吹奏同一声部,最终用乐队齐奏营造的辉煌中第一乐章戛然而止,使听者有万物静而心不平之感。

在第二乐章的最开始,我们又可以看到与第一乐章中相似的四度进行材料(谱例2-6),不同于第一乐章的四度下行,马勒在第二乐章中将该材料变为上行并发展为主题旋律,而原有的四度下行材料则退居二线,成为主题的答题(谱例2-7)。

通常,四、五度进行是非常具有力量感的,马勒将该进行贯穿两个乐章,也使得两乐章的整体情绪都是统一且积极向上的。

在展开段中,a材料的展开仍保持了原有的旋律形态,选择在声部上作音程叠加(谱例2-8),使其拥有更为丰满的音响。

b材料(谱例2-9)则完全是由谱例2-7材料加花演变而来。这段旋律的骨干音依旧是主、属二音,旋律围绕这两个音做迂回下行展开。

B乐部由于是一个对比中部,同时又拥有一个对比中段,以至于B乐部中包含了四个新的音乐材料:c、d、e、f。又因为B乐部的整体情绪与A乐部差别较大,所以B乐部的音乐材料也与A乐部大相径庭。

c材料(谱例2-10)首次出现在第171小节,作为中段的引子由单支圆号奏出。如果说A乐部的三拍子是进行曲风格的,那么B乐部的三拍子则更符合圆舞曲的风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